很多人覺得水稻是一種南方農作物,水稻肯定需要水田嘛,所以一定是南方水稻呀,其實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的,東北黑土地上長出的大米也是家喻戶曉,而且現在吉林大米在浙江、上海等南方城市很受消費者的喜歡,甚至有人說:“中國大米在東北,東北大米在吉林?!?/span>
首先有兩個概念給大家解釋一下:中國水稻和東北水稻
中國水稻: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國,但是在長江流域,早在7000年前,我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,并把稻米作為主要糧食。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于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?!?/span>蒙稻香】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后,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。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,我國水稻由舟山群島北傳到朝鮮、日本、南傳越南。漢代,中國水稻傳到菲律賓。公元5世紀,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,然后經非洲傳到歐洲。新大陸被發現后,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。
東北水稻 :那東北水稻怎么來的?東北水稻由朝鮮傳入我國東北。是的,沒錯。在由朝鮮傳入之前,我們東北吃小米,吃面,吃高粱。九一八事變之后的著名抗日歌曲《松花江上》里面唱的:“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,那里有森林煤礦,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”,所以東北最開始的農作物是大豆高粱,,而不是稻田麥浪。
說到東北大米,就不得不說到朝鮮移民東北種稻的歷史;
最早是1845年,朝鮮80多戶先進入渾江流域,【蒙稻香有機大米】后沿渾江向北發展恒仁、通化;
1875年在桓仁境內試種成功;
1883年,金華友等數名朝鮮移民,從通化小灣溝移居柳河三源浦,試種水稻成功;
1890年,柳河、海龍、按圖等地的朝鮮移民又移入樺甸開發水田;后又進入吉林磐石、蛟河、舒蘭等地開發;
朝鮮移民為把種稻技術引進東北,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探索,以不怕艱難的頑強精神和聰明才智,在東北各地試種水稻,為東北地區的水田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東北水稻的發展客觀公正點的講要感謝日本人。朝鮮移民在試種水稻之初,稻種都是從朝鮮老家帶過來的,但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氣候寒冷等自然條件下,雖然生長起來了,但產量極低。直到20世紀初,朝鮮移民申友景帶來了日本北海道的“赤毛”稻種,【蒙稻香總經銷】東北水稻種植歷史才真正開始。北海道“赤毛”水稻早熟、耐寒,而且高產。
因為北海道氣候與東北近似,大規模的水稻種植是在日俄戰爭之后。當年,清政府為了驅除俄國勢力,邀請日本來打俄國。日本勝利以后,原由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被轉讓給日本,也就是南滿鐵路。這時,日本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帶來了資金、農場和稻種,從滿洲國政府手中租來土地,開始逐步推進東北農田水利設施和水稻品種改良,東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廣起來。
中國大米主要分粳稻和秈稻,東北種植粳稻是一年一熟,優質東北大米的產地有很多:延邊大米、舒蘭大米、柳河大米、萬昌大米等等。
決定大米口感與口味的因素在成分上主要有兩個,一個是淀粉組成,一個是蛋白質含量。粳米中75%~80%的成分為淀粉,其中大約20%為直鏈淀粉,80% 為支鏈淀粉。吉林的日照充足,晝夜溫差大,【阿吉食品有限公司】無霜期140天左右,這樣便于淀粉的積累,肥沃的黑土更是其他地區無法匹及的,所以產出的吉林大米口感好,品質高。
除了淀粉構成不同的主要區別外,東北大米還有甜、香,泛油光的特點。吉林大米,米顆粒豐滿,質地堅硬、色澤青白、晶瑩剔透、質重如砂。燜出的米飯,湯似鮮乳,米如油注,飯質柔軟,香味襲人。
阿吉食品有限公司